助力科创中心建设,清浦打造创新驱动源――对话我校校友、青浦区科委书记张宏洲

发布时间:2015-09-17浏览次数:134

 

      “繁荣是一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大繁荣》作者埃蒙德•菲尔普斯的这句话得到青浦区科委主任张宏洲先生的高度欣赏。

      而对位于上海西隅的青浦区来说,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选择?其“繁荣”之处又将在哪里显现?

      张宏洲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如今青浦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由14家企业集聚而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值规模已达80亿元。
      “我们计划未来继续培育这14 家企业使其产值在2015年达到100亿元。”
      这只是青浦一个创新集群的规模。而10个创新集群将会有怎样的效应?在高分子材料以外,青浦有着巨大创新潜力的特色产业如北斗导航、物流快递、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其科技创新的预期规模效应不言而喻。
      当然,创新集群培育只是青浦当下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张宏洲主任对创新与“ 繁荣”之间联系与做法的见解吧~

打造科技创新驱动源

      就青浦区而言,青浦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定位?同时,青浦将从哪几个方面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张宏洲:由于十七个区县里每个区县的情况各不相同,而我们的想法是青浦在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动力驱动源。
在助力方面,主要涉及三点。
      第一是创新集群的建设。到了21世纪,我们逐渐发现单一的企业越来越难在市场上有特别大的影响力或作为。所以我们认为,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也要建设这一系列的科创集群。未来青浦区会建设十个左右的创新集群,已经确定的第一个创新集群是先进高分子创新集群。此外,我们将着重建设与培育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医疗器械、物联网、移动医疗、生物医药等创新集群。
      第二是联动江浙发展,助力扩展上海创新扩散的外延。长三角区域是高度融合的,青浦在这当中区位又比较特殊,居于江浙沪枢纽性的位置,这是我们的区位优势,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选择区位时是高度敏感的。比如一些大的物流公司的总部放在了这边,原以为是看中交通方便,后来发现在信息、人才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大便利。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他们在市中心里的办公地址落于青浦,或是将他们的研发总部放在青浦。有些引导性政策也让他们把创新研发的资源放到这边来。
      第三是借助良好产业环境优势,助推民营企业创新。此外,我们在研究本地区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发现,过去十年中实现从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的地区发展转换的是民营企业。由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占据制高点,所以他们先期的产品是比较低端的。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革新和人才的引进,在下一阶段,他们也会不断深化自主创新的内涵,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像落址于青浦的金发科技已经申请了1000多项专利,其中70%是发明专利。目前,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动力比较足,我们区现在成立了九十几个研发中心,有100多个专利试点企业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他们会极大程度地深化上海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我们希望通过发挥青浦区产业环境优势的同时将创新集群踏实地做好,助推上海产业科技创新的提升。
      同时,在上海市“科创22条”的背景下,青浦区科委如何细化为具体行动来有效推进这一政策的落地与实施?
      张宏洲:科创22条内容很丰富,我们会一条一条地通过调研和细化措施来深化落实。我们的计划是“凝聚三股合力,实现四轮驱动”
      所谓“三股合力”是指凝聚政策、平台和服务合力。
      在政策方面,我们会随着市里的政策来调整和制定区里科技创新的政策,继而再发动一切有效的宣传力量让创业者及时的了解到这些政策,使其效果最大化。
      在平台方面,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挥搭建平台这样一个作用的。如人才服务的平台,产业园的平台,技术交易的平台等等。我们将会尽一切可能建设一系列能够实现资金、信息、资源在其上充分互动、沟通与分享的平台,使各企业能够从中受益。
      在服务方面,是需要各个部门去集中力量要做的事,不是简单的发个文,要是没有人去推就不会自动实现。我们要深化服务,在对企业个体化服务方面做各种具体化的工作,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有效地送到企业那里去,使其落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在凝聚“政策、平台和服务”三股合力方面做好我们的工作。
      所谓“四轮驱动”是指对创新集群载体的建设、对研发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扶持、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奖励和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青浦由于缺少学术性的研究机构,因此对于人才的重视可谓求贤若渴,青浦在全市范围内在建设“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方面走在了前列,现阶段已经建设12家工作站,其为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革新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会进一步地发挥最大的潜力。

       “体系化发展”与“个性化服务”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来看,青浦的特色产业为新材料等领域,青浦区科委将如何继续打造这一优势?
      张宏洲:在新材料这一领域,我们已有着每年300亿的产出,未来我们还会在发展新材料方面做出更多的作为。此外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比如说北斗导航,软件信息服务和民用航空方面等给与更大的政策力量扶持和培育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培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基本上就是围绕四个方面来做:
      “建集群”,我们会专门设置某块区域作为该产业的特定培育和孵化区域,使得资源能够被集中利用和充分开发;
      “强孵化”,在建集群的过程中,除了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之外,还会在每个集群中建立孵化器。用孵化器来孵化大量小微企业,实现集群生生不息的活力;
      “推示范”,在可能的情况之下,我们会为民族的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提供一些示范的空间;
      “引人才”,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人才,我们会给予政策的扶持与鼓励,比如说人才公寓、子女就学和团队奖励等等。
      特色产业外,青浦区将如何推进创新创业,并在哪些方面提供保障?并且,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尚有哪些不足?
张宏洲: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是“建载体”,我们将会围绕着“全面化建设创业平台”,“市场化建设众创空间”以及“特色化建设科创企业孵化器”来进行;
      第二是“优服务”,集中在商事注册、减免税、综合服务和科技创新专业化服务;
      第三是“降成本”,科技创新除了通过法定的途径外就是通过政府补贴研发的方式帮助创业者降低其成本。
      同时,我们正努力朝着“体系化发展”和“个性化服务”两方面迈进。体系化发展方面,我们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既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又有科技创新里的某个子体系。个性化服务方面,我们会努力向下延伸科技创新的服务。
      目前,不足有几点,比如政策创新不足。客观地说,不少政策还是不能满足企业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此外,资源和资金的不足以及先天地理区位的限制,使得青浦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着一些不利之处,但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使得这一现象逐步扭转。

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
能否谈谈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情况下,青浦区科委将如何落实青浦绿色转型之路以及辖区范围内“一城两翼”规划方面的布局?


      张宏洲在绿色转型方面,我们会尽科委的力量来做两化融合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以“信息化”来改造制造业。以信息化对制造业管理流程和制造流程进行改造,并通过“互联网+”对销售体系的改造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形成新的飞跃,以期实现向“工业4.0”方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业。通过用“互联网+”的理念来嵌入到所有的服务业当中。让所有的服务业借着“互联网+”的“风口”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大力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发展,并以此为转换进一步实现我们服务业在各个方向的创新发展。
      “一城两翼”的布局方面。青浦东翼我们要发展“互联网+”态势下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即围绕这一块来做高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信息服务业;青浦中块地区是青浦工业园区所在部分,主要是先进制造业这部分。我个人认为上海再怎么发展,都不能没有实体产业。没有实体产业的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实体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制造业,上海只有郊区能做,青浦在这方面能够做强,把它的产能稳步做大;青浦西片则是发展生态经济,同时生态经济也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既有观光职能,又有休闲的职能,也有生态产业职能,还有比较好的产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青西有很多湖,不能大规模的养殖,但我们最近对接了一些产业——专门用来改变水质,生态修复的产业。我们利用湖面来养殖藻类和水草,进而起到净化功能,同时也能修复其它地方的水系。所以我们想未来青浦东、中、西将会有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当下正值“十三五”规划期,面对下一个五年青浦区科委有着怎样的规划与打算?
张宏洲
:面对“十三五”,青浦区科委有着三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面对变化、调整理念”。我们觉得“十三五”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当前我们遇到了科技创新空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在人类历史上不是一直都有的。例如移
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正冲击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因而我们必须正视变化,调整理念;
      第二,“适应变化、迎难而上”。当下,青浦的机会很多,瓶颈很多,挑战也很多。一个区域如果不适应这种变化,会非常被动。因而,无论多大困难,必须迎难而上。不拘一格地落实新的政策,配置新的资源、搭建新的平台,、挖掘新的服务,进而在根本上服务“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发展。
       第三,“顺应变化、转型发展”。我们也会调整政策、建设新平台、发展“四新”经济、发展我们产业特色的平台经济,以物流、北斗、会展等为核心,充分发挥既有的平台作用。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把青浦转型成上海开放发展,面向江浙的门户区域,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驱动源。

 

(责任编辑:对外联络处)